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
2020-07-01


浙江省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协会

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

 

 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浙江省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协会会长  赵彦年

 

 


鉴于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外防输出、内防反弹防控工作形势,浙江省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以通讯形式召开。现在,向大会报告协会主要工作。

一、 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主要工作

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协会根本宗旨,动员和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单位,按照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突出数字协会、服务协会、创新协会、绿色协会、共享协会、清廉协会建设,为全面完成我省轨道交通“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交通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202014日,协会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长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国家铁路集团公司会议精神。讨论研究第二届理事会工作任务分工方案、2020年课题研究方向及重大活动安排。省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焦旭祥参加会议,要求协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协会的“四大平台”作用,主动积极地为会员单位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省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制定“三服务”行动方案,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以“抓开局破难题、帮企业拓市场、促投资稳增长、协专家助创新、优环境听诉求、深调研谋规划”为重点,开展全行业、全覆盖、全过程“三服务”。 会长、副会长组成十三个服务小组,深入企业了解疫情对会员单位生产建设影响以及企业复工复产后面临的问题困难。

(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复工复产情况调研。根据省发改委领导对协会提出的“希望继续跟踪反映项目开工进展情况,以及项目单位的困难、诉求,委里将积极帮助协调,并在制定复工复产意见时予以考虑解决”的要求,协会从210日开始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轨道交通全行业复工复产情况调研,了解疫情对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冲击和影响,分别于212日及222日向省发改委反映了《关于我省轨道交通全行业复工复产的情况汇报》,提出了轨道交通行业复工复产的政策建议。

(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指导和帮助企业等会员单位科学精准防疫、有序复工复产”的重要指示,根据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印发的《关于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0175号),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轨道交通行业实际情况,协会研究提出了《关于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努力完成全年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目标任务的指导意见》,为会员单位全力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宣传会员单位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好的做法。疫情期间,协会把国家和省出台的抗疫政策汇编成册下发,指导会员单位了解政策,用足用好政策。《浙江轨道交通》及时宣传会员企业在打好防控阻击战、捐款捐助、推进复工复产等方面的先进典型。

二、统筹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组合拳

广大会员单位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坚定不移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着力推进轨道交通全行业复工复产。

一是措施有力,工作高效。在当地政府统一部署下,建立了指挥有力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逐级落实责任,加强联防联控。

二是党员在前,率先垂范。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少党员干部坚守岗位、连续奋战、做出表率,展现了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会员单位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用实际行动支援湖北应对疫情。

三是防护有力,后勤保障。中铁在浙施工企业、杭绍台、杭温、杭衢铁路等公司以最有力的保障来支撑疫情防控,每个建设工地均建有临时隔离间,进入工地设卡通行,戴口罩、测体温、扫绿码,千方百计满足防护用品需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轮值轮守,减少疲劳作业,及时灭菌消毒,持续改善餐饮质量,保证了职工身体健康,为复工复产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四是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省交通投资集团、杭州地铁集团、宁波轨道交通集团、宁波铁路建设指挥部、温州铁投集团、绍兴轨道交通集团、金华轨道交通集团、杭州中车公司、华东院、中铁三院、中铁四院、中铁五院、北京城建院等按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全力抓好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采取包车包机接送、发放交通补贴、吸引老员工尽早返岗、奖励新员工加盟等多种形式推动及早复工复产。目前,轨道交通行业的复工复产达到100%。同时,采取增加设备、扩能改造、加班加点、疏通采供渠道等措施,千方百计把产能尽快恢复到疫前水平。各会员单位加大组织协调、资源配置、工序调整、倒排工期等力度,保证今年在建项目实现节点工期和开通线路的目标如期实现,省内高铁、普铁、地铁和市域铁路等建设项目已经掀起施工高潮。

五是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浙大中控、永贵电器、金字机械、天铁实业、天台祥和等装备制造业企业发挥企业内部和外在的各种积极因素,积极挖掘社会资源,联手上下游企业、零部件生厂商和原材料供应商等,克服困难,开足马力,优先采供,按合同计划完成交货、提高合同兑现率。浙江众合科技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确保按时完成杭州地铁4号线自动售机票系统项目;浙江光明铁道公司在疫情发生初期克服困难为省内铁路应急供应轨枕六万多根,岔枕三十多组,保证了铁路建设和春运的需要;浙江盾安机电设备公司为保证医疗设备厂家紧急生产供应成套空调设备。

六是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各会员单位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多项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全力推进企业降本减负,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立足通过创新求效益、谋发展,在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各方面全力投入。部分会员单位正在努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在“新设施、新技术、新应用、新产业” 上抢占先机,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

三、客观认识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风险挑战以及对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影响

当前,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三个“变量”: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之变、全球增长衰退的经济之变、中美经贸斗争的贸易之变,给我省经济带来“突发性强、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影响程度深、不确定性大”的风险挑战。

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GDP)为13114亿元,同比下降5.6%,为1992年有季度统计以来的首次下降,但降幅小于全国(-6.8%)、上海(-6.7%)、广东(-6.7%)、山东(-5.8%),大于江苏(-5%)。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下降0.7%11%1.5%

11市情况看,除舟山因浙石化一期投产等因素影响,一季度GDP增长10.3%外,其他10个市GDP均有所下降,其中金华(-8.9%)、台州(-8.8%)、温州(-8.2%)、宁波(-7%)、衢州(-6.7%)降幅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工业生产降幅大于全国,但3月由负转正。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71亿元,下降10.2%,降幅大于全国1.8个百分点。3月以来工业企业产能快速恢复,当月增长1.3%,且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

投资降幅大幅收窄,3月由负转正。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2%,降幅较1-2月收窄9.2个百分点,小于全国10.9个百分点。3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增长7.1%。消费降幅有所收窄,线上消费好于线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34亿元,下降14.7%,降幅较1-2月收窄3.3个百分点,小于全国(-19%)、上海(-20.4%)、江苏(-18.1%)、山东(-15.2%)、广东(-19%)。出口增速好于全国,3月由负转正。一季度出口4415亿元,下降10.4%3月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增长5.6%,高于全国9.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小幅下降。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3亿元,下降5.1%,降幅小于全国(-12.3%)、上海(-11.3%)、山东(-10.1%)、江苏(-9%)、广东(-8.4%)。其中税收收入1847亿元,下降5.9%

企业利润降幅收窄。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44.8亿元,下降36.8%,降幅较1-2月收窄13.4个百分点。38个工业大类行业总,33个行业利润下降,下降面达86.8%

民营经济受到更大冲击,但3月恢复较快。一季度,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民间投资、民营企业出口分别下降11.6%7.8%9.2%,降幅比1-2月分别收窄8.68.17.3个百分点。

资金保障有力有效。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一季度全省贷款新增8329亿元,相当于2019年全年增量的52.7%3月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13万亿元,增长17%,增速居沿海主要省市首位,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一季度民营经济贷款新增3634亿元,多增2052亿元;用于小微贷款新增2606亿元,多增1099亿元;截止3月末,金融机构共投放492.42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居全国第一。

就业增速下降,一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下降17.9%,降幅小于全国11.1个百分点;调查失业率为4.7%,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3月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222万人、5384万人,参保率分别为95.9%99.4%

除了解上述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外,还需高度关注:

(一)境外疫情蔓延对经济冲击不断显现。一是订单萎缩与订单履约风险激增。二是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断链”风险,冲击工业和金融市场。三是疫情导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给我省外向型经济带来新考验。

(二)内需萎缩导致经济循环不畅。一是消费面临消极情绪和消费能力不足双重制约。二是投资面临意愿不足和项目接续不足的双重制约。一季度全省新开工项目数和计划总投资分别下降42.8%21.8%,影响投资后续增长空间。经济下行、税收承压对政府投资能力形成一定制约。

(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一是市场开拓难。二是经营成本压力仍然较大。不少企业反应用工、原材料和疫情防控成本压力较大。三是现金流紧张。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20.6%,应收账款却增长3.4%。四是员工稳定难。目前多数企业员工返岗率接近100%3月份企业通过存量订单的消化还能维持基本生产,单境外疫情冲击导致订单取消或延期后,企业面临“继续生产则库存上升,停工则员工队伍难以维持”的两难困境。

(四)部分重点行业遭遇严重冲击。尤其是具有人员密集特征的服务业、汽车制造业以及具有长周期特征的建筑业形势严峻。

(五)有的地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信心不足,应对严峻形势的办法不多,存在简单化的工作思维,抢抓发展机遇的意识不强、举措不实,促进政策落地见效的力度不够。

从全省轨道交通行业看:

(一)疫情对轨道交通建设运营造成的负面影响。此次疫情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影响将涉及产业链各大环节与所有主体,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幅降低,正常上下班严重受挫,工程无法正常施工,市场营销被迫减缓,短期内的剧烈冲击已经造成。一是增加了抗疫所需资金、物资成本的支出。疫情发生后,轨道交通企业直接投入抗疫,增加了人力、口罩、测温仪、消杀等直接成本支出,有的轨道交通企业派出了数百人的队伍支援社区抗疫工作。二是减少了运营收入。疫情发生后,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由于防疫需要有些直接暂停运营,有的由于客流大量减少,发车间隔从几分钟调整至半小时一班,同时对经营户减免房租。三是影响工程建设工期进度,提高了工程造价。复工推迟,人员成本提高,建筑材料涨价,建设定额调整,造成工程造价提高。四是装备制造企业因原材料成本提高,产品运输、销售渠道受阻,上下游链条断裂,造成经营困难。五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疫情对各个行业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相比来说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影响相对来说不是最大。疫情过后,有的非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会参与轨道交通行业市场竞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危和机总是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二)疫情催生对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积极因素。一是为了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国家采用逆周期调控手段。疫情过后,轨道交通行业或迎来建设高潮,2020年国家将继续坚持稳经济、逆周期的方针。而轨道交通基建投资是逆周期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2020年有望继续发力,全年轨道交通基建投资额也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2020年为“十三五”收官年份,轨道交通建设的任务将如期完成。二是国家及省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减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出台多项稳企业稳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发行债券,财政贴息、融资担保,减免缓缴企业税收,返还缓缴社会保障金,加大信贷纾困力度,降低水电交通成本等一系列措施。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通过深化“三服务”活动加快新建项目审批速度。在建项目重新制定推进计划,确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对拟开工项目,加快形成实物投资量。总之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会使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减至最小。三是疫情将推动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疫情发生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加快了技术创新步伐。如红外热成泵,测温机器人等快速投入使用,开展研发应对大客流的安检测温设备,全过程无接触测温安检。国外疫情的不确定性,会严重影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中的部分核心零部件无法顺利供货,为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必将大大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自主化水平,间接推动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要把握世界疫情所导致的产业链重构的机会。四是疫情会催生轨道交通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反应系统的构建。目前的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所拥有的危机反应预案或应急管理特点,是以处理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为主的,例如恐怖袭击、火灾、故障停运营等。通过这次疫情,将会加快构建包括引导乘客出行选择最大程度减缓或降低高传染风险,转变安检、防控监控和预警的运行管理职能;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危机反应系统。

四、坚定信心,奋力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考察浙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做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精准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举措,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各会员单位要坚决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在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改革的全过程中。

1、稳投资预期,保重大项目复工开工。2020年全年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完成投资超1400亿元,增幅超23%。其中铁路计划完成投资超500亿元,增幅超40%以上。要加快杭丽、通苏嘉甬、沪苏湖、沪乍杭铁路前期工作,推进高铁门户建设,全面推进铁路杭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杭绍台、杭温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沪嘉甬,金甬、金建、杭衢、衢丽、温武吉、甬舟铁路等项目进度;都市圈城际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计划完成投资超900亿元,增幅超17%。要重点推进杭富城际、杭州地铁3号线、杭州地铁机场快线、宁波地铁4号线等项目建设。建成商合杭、衢宁、金台、乐清湾、杭富城际、杭州地铁1号线三期、杭州地铁6号线一期、宁波地铁4号线等项目建成投运,新增铁路及轨道交通运营里程658公里。铁路和轨道交通建设今年的任务非常艰巨,各会员单位要同心协作,齐心协力,把疫情影响的损失抢回来,为完成全年建设任务努力拼搏。

2、稳复工达产,保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在增强活力上,引导省内产业、创投基金等各类资本,投资发展轨道交通制造业。用足用好融资畅通工程、降本减负、缓交社保费用、加强工业用地等政策。在培育制造业集群上,按照全省部署重点培育杭州、宁波、温州、天台、龙游等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充分发挥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作用,为复工复产精诚服务。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涵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维保、技术装备等多学科多专业,建有灵活便捷的咨询平台,所有专家要在复工复产、提高产能、降耗增效的各条战线上,为会员单位提供技术攻关、供需对接、援企稳岗、调剂工料、及时付款、协调配合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重点支持轨道交通行业民营企业。会员单位中的中小企业在取得合同订单、款项支付到位、生产经营发展等方面往往存在较多困难,较大程度制约了轨道交通领域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扩大再生产能力。专委会在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要竭力帮扶中小企业攻克技术、供需、配套、管理等难题,扶持中小企业迈上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新台阶。

3、稳“三服务”,保市场主体渡难关。抓开局破难题,重点解决关键突出问题和主要困难,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帮企业拓市场。大力推广应用首台套设备、首批新材料、首版软件和创新产品、新技术。支持浙江制造、浙江精品、浙江服务的企业拓展市场。

协专家助创新。充分发挥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委会专家作用,使企业遇到技术创新、人才需求、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评价评定等方面困难问题和需要服务时,找得到、用得上、靠得住。

优环境听诉求。宣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和《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以及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企业的政策,帮助政策落地见效。畅通听取诉求渠道,及时采纳企业家合理意见建议。

深调研谋规划。结合协会重大课题、重大活动,指导企业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为全省综合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建言献策。

各位会长、副会长带好头,深入企业“三服务”,各位常务理事、理事和会员单位积极参加。“三服务”要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实际,改进调查研究,不断完善联系服务制度,解决问题和困难。要建立企业困难、问题需求表;首台设备、首批新材料、首创新产品(技术)表;会员单位好事迹、好做法、好经验表。在“三服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财经纪律,不给企业添麻烦。

4、稳“新基建”,保《智慧城轨发展纲要》落地。《纲要》从行业层面对智慧城轨建设的发展战略、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是我省城轨行业今后一个时期(2020年—2035年)引领智慧城轨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一是落实好《纲要》对协会提出的工作要求,将《纲要》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协会开展工作的重要指导。二是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主动积极组织《纲要》的贯彻落实学习宣传,研究我省的行动计划。三是研究编制《浙江省智慧轨道交通发展行动方案》。

5、稳建言献策,保重大课题研究。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长会议研究确定了协会今明两年的重大课题研究内容。即浙江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浙江省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提高都市圈城际铁路通勤化水平,助力发展夜间经济研究;杭绍台、杭温、杭衢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研究;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维修保养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研究;轨道交通推行全过程咨询研究;浙江省智慧城轨发展研究;共建轨道上的城市研究;浙江省旅游轨道交通规划思路研究;浙江省轨道交通信用建设研究;浙江省轨道交通“走出去”研究。以上重大课题研究由协会统筹有关会员单位协同研究,希望会员单位出智出力出资金,共商共研高质量完成。

6、稳工作运转,保“六个协会”建设。一是建设数字协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网络、区块链服务等新技术与轨道交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努力实现数字建设、数字运营、数字制造,真正做到数字轨道交通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建设服务协会。扎实开展“三服务”活动,服务会员没有亲疏、不讲困难,只讲努力服务、对路服务、精准服务。高质量办好《浙江轨道交通》内刊,开展团体标准制定。切实维护会员权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真正做到“会员单位的需求,就是协会的努力方向”。三是建设创新协会。发挥我省轨道交通已有的创新优势,带动和培育一批创新企业,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产业创新、方法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努力形成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创新真正成为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四是建设绿色协会。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提升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将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和公共卫生理念贯彻轨道交通设计规划、建设、运营养护和装备制造全过程,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五是建设共享协会。加强互鉴、开放合作、共商共议、依靠会员,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真正做到机遇挑战共同面对,发展机会与发展成果由会员共享。六是建设清廉协会。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接受上级组织监督管理和会员单位的监督,真正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

疫情防控慎终如始,复工达产化危为机。大疫带来大考,大考必须合格。面对这次大考,全省轨道交通行业和每一个会员单位,要考出好成绩,作出新贡献。